經過上一講「思維定位」以後,相信同學們對於接下來的課堂都有充份的思想準備,可以正式學習有關科學科技的專題及內容。而今次由香港科技協進會前會長霍定洋博士主講的第二講「科學、科技、創新與你」正正是要讓同學去首先熟知科學、科技和創新各自代表著什麼,還有它們之間的關係,令同學對科學、科技有更嶄新的了解。
霍博士首先便以「癌症」這一大醫學議題來作例子去講解科學、科技和創新三者的定義和關係。「科學」原先以「自然哲學」為名,它的目的是透過觀察和實驗去理解大自然未知和未被理解的現象,所以理解癌症和研究它如何影響人體均是屬於科學的研究和範疇。在去研究和理解這些如癌症的未知現象之前,必先要以各同學在第一講中學到的「SMART」條件來介定現象和該個科學問題,這些「SMART」的條件包括具體(Specific)、可衡量或具激勵性(Measurable / Motivational)、可達到(Achievable)、合理(Reasonable)、有時限(Time-bound)。在介定出問題以後,便觀察該現象和歸納整理,再如胡適先生所說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提出假設推理出現象背後的原因或新現象,進行科學實驗去求證假設,就好像科學家先行假設癌症是自身的基因和細胞變異,最後求證證實這個病理。若假設沒有獲得證實,便不能成為真正的理論。
若說「科學」是讓人們對事物有所理解,那麼「科技」便是因應對事物的理解而作出改善的方法。在「癌症」一例中,理解癌症是什麼以後,便想出如化療、電療等針對癌症特性的療法出來。然而這些療法同樣地需要通過假設和求證的實驗程序來證實有效或否,所以「科技」和「科學」一樣都需要假設和求證來獲取成果。霍博士同時說及,「科學」和「科技」的中的「大膽假設」,就是要觀察、歸納及整理後再思考出不同的可能性和答案,包含著「創新」的精神和表現。
接下來,霍博士再深入的談及「科技」,介紹將為現今以至到2025年帶來最大社會性影響的十二個科技技術。它們分別是流動網絡(mobile internet)、知識工作自動化(Automation of Knowledge Work)、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雲端運算(Cloud)、機械人學(Advanced Robotics)、 自動汽車或半自動汽車(Automonous Vehicles or Near Automonous Vehicles)、新世代基因體學(Next Generation Genomics)、儲能技術(Energy Storage)、三維打印技術(3D Printing)、先進物料(Advanced Materials)、高級石油和天然氣探的探測和開採(Advanced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Recovery)與及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
除了仔細介紹對我們未來社會有著重大影響的十二個科技以外,霍博士亦有藉著今次的機會向同學介紹科苗100計劃的主辦機構「香港科技協進會」,讓他們更了解本地的科學科技發展。香港科技協進會的存在其實就是為了讓社會對科學的了解和智慧加深提升,推動科技文化,進而改進科技,帶來經濟繁榮和改善生活質素。
講課完畢以後,同學們都熱烈地討論有關科學、科技的議題。如霍博士所說,要了解未知的事情,必須要介定問題。同學發揮這個科學精神,在匯報時都說出科學科技並不是萬能,舉出例子列明有什麼事情和未知現象是科學科技仍尚未能拆解和達到。可見同學在課堂上獲益不少,了解到科學科技尚有需要進步和改善的空間,這種實事求真的態度實在有助他們將來推動科技發展,為社會追求生活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