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科技新苗100計劃”專題培訓(四) 國家科技發展目標及國際間的合作關係

IMG961IMG968IMG1010IMG1024

經過李樂詩博士主講的第三個專題後,除了領會李博士的人生哲學外,同學也從中國的極地考察和環境保護,初步了解中國近年的科技發展。第四個專題「國家科技發展目標及國際間的合作關係」,由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及香港理工大學退休教授劉佩瓊女士主講,她講解了中國未來科技宏觀發展規劃,分享在國內幹部及民間的觀察。

劉佩瓊教授引述中國國務院2006年發表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強調中國未來的科學和技術發展著重「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中國未來科技發展務求自主開發突破性技術,減少依賴引入國外技術,同時也要顧及不同產業的配套,要從現實的需求出發,務求加強產業之間的持續協調。提到中國要維持先進技術和基礎研究的平衡,她細心講解政府在科技產業中支持基礎研究的角色,如何配合不同科學領域的尖端技術發展。

劉教授指出,以2020年為限的科學技術發展目標,將要提升全社會研究開發佔國內GDP比率至2.5%,將進步貢獻率提升至60%以上,減少依存國外技術30%以下。關於依存國外技術,她特別指出製造業出現人力過度密集的問題,需要改善管理模式及應用高科技提高生產效率,但現時的保護產權專利法例不足,妨礙國內技術研發。同時她也分享了工廠的視察,目睹中國的大型製造業的技術跟外國的仍有一段距離。

提到中國農業及糧食問題,劉教授引述外國的評論,指中國人的生活水準提高後,減少吃素菜,多吃肉類。由於養飼牲禽的農作物飼料需求很大,飼料的的需求大幅度增加,令糧食價格上升,可能出現糧食供應短缺,甚至影響全世界、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的糧食負擔能力。她認為農民可以將農地承包專業戶大規模生產,提高生產效率,釋放的勞動力轉型為工人,支持製造業發展。另外她引用吉林開發黑土地種植稻米的成功經驗,指出中國可以利用科技提升糧食品種和產量,認為未來可以開發新的糧食產區及大規模農場。
中國近年經濟飛躍發展,能源耗費日益增加。劉教授指出能源耗費和污染是中國目前最逼切的問題。她指出中國的未來能源發展,以節約能源為首,將會多方面發展不同能源,增加供應,同時提升媒炭的潔淨度,提高效率,減低對環境污染。

劉教授講述中國以前水資源的問題,在於欠缺按「用者自付」收費的機制,造成大量不必要的浪費。她分享視察國內水庫的經驗,指出現時中國保護水資源生態也欠缺「用者自付」的制度,未能製造誘因減少對自然生態的破壞。另外她也點出中國的水和礦產資源發展,以節約為優先,提高儲量,改進海水化淡的技術,開發及保護資源。

回到宏觀科學規劃發展,劉教授引述《科學技術進步法》,指出2008年起中國已大幅度投放國家財政向全國適齡兒童少年提供九年免費義務教育,加強高等教育的資助,鼓勵產業的交流合作,保護知識產權。但她分享人大常委會視察的經驗時,提到目睹個別貧窮地區,城鄉差別太大,地方政府學校經費不足,因此義務教育執行仍有待改進。另外她也指出政府批出研究經費,監管出現問題,很多項目成果不理想,而今年政府已經展開執法檢查就是希望加以關注及改善。
劉教授總結簡介政府在市場經濟中提供的職能,除了提供公共產品及半公共產品、例如基礎設施、教育、醫療衛生、住房等外,還要就「界外效果」製訂政策,例如城市規劃、環境保護等。興建大型基礎建設及提供社會福利和保障,再解釋政府應該怎樣扶助科學及技術發展。劉教授用不同的圖表及數據,比較中國和西方先進國家,指出中國科技發展資源投放及社會保障。在科研方面,尚未追上西方國家,而投放過份偏向應用研究,基礎研究投放過少,認為未來應該加強與外國產業合作研究。

經過劉教授詳細講解中國科技發展,同學們在分組討論中反思自身參與科學研究的途徑和準備,又發表對中學理科的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意見。相信理解中國科學科技的未來發展後,同學們將會儘早裝備自己,為未來投身科技產業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