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苗100計劃”2012-2013 專題培訓(二)

2012年10月20日及27日 在創新中心舉行
“科技新苗100計劃”2012-2013 專題培訓(二)
主講:霍定洋博士 題目:創新科技研究及國際間的關係

“科技新苗100計劃”2012-2013 專題培訓(二) “科技新苗100計劃”2012-2013 專題培訓(二) “科技新苗100計劃”2012-2013 專題培訓(二) “科技新苗100計劃”2012-2013 專題培訓(二)

會長李樂詩博士之感言:
科技是甚麼?

如果說第一堂課的主題「思維定位」爲參加「科技新苗100計劃」的同學們作好了思想準備,那麼由霍定洋博士主講的第二堂課,則可以算是正式涉及科學領域了。這堂課主題爲「科技與創新及國際視野」,重點放在了引領「新苗」思考『科技是甚麼?』、『科技有甚麼用?』、『科技是否萬能?』『科學無國界的涵義』等問題。關於科技的意義,講深了可以達到哲學的層次,今次霍正洋博士深入淺出的講解令到同學們受益匪淺。大家亦都開動自己的腦筋,思考科技到底是甚麼,又能爲人類帶來甚麼。

首先需要釐清的,自然是科學的定義。科學到底是甚麼?又是甚麼才謂之科學的方法呢?課堂剛剛開始,上一次課學到的方法已經能夠派上用場。原來在科學中提出問題時,亦都需要滿足何淑賢小姐在上次講座中提及的「SMART」條件——具體(Specific)、可衡量或具激勵性(Measurable / Motivational)、可達到(Achievable)、合理(Reasonable)、有時限(Time-bound)。霍定洋博士告訴大家,每當科學要去回答一個尚未解決的SMART問題,少不了從觀察到提出假設,從而推理出未觀察現象,再求證這種現象是否符合假設。系統的假設最終能夠歸納成爲科學理論,理論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着科學家的不懈努力有所修正,正因爲如此,科學才有無窮力量。

雖然科學是一種十分有用的工具,它仍然是有限制的。第一個限制就在於,對象必須可重複觀察,否則就無法驗證模型的可用性。其次,模型始終只是模型,可以說是現實的近似。科學亦只是對真理的追尋,並不是真理本身。霍定洋博士以廣爲人知的牛頓力學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爲例子,向同學們講解了科學的演變。是否因爲相對論的出現,牛頓的萬有引力學說就成爲了「錯誤」呢?第一,科學允許修正,允許「推翻」,第二,無論是牛頓還是愛因斯坦,他們爲物體之間的吸引力所構築的模型,都被證實有一定實用性,能夠預測物體行爲。但是,它們都不是「絕對正確的真理」,而是可以「適用於不同需要的物理模型」。在一般的情況下,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已經夠用。在質量、時間和空間都極其巨大,需要考慮到相對論效應的情況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就有了用武之地。

講解之後,霍博士要求同學們在自己的小組中討論「科學是萬能的嗎?」這個主題。半個小時的討論時間內,各組同學踴躍發言,各抒己見。直到每組代表總結時,仍能感受到討論所碰撞出的思考火花。「科學不是萬能,但沒有科學就萬萬不能」是同學們的共識,對「科學萬能論」的反思,亦令到他們對今天科技主宰的社會有多一分思考。在最後的部分,霍博士以今時今日的青少年都非常熟悉的實例——各種新潮電子產品——來講解科技中的創新,同學們對此表現出了高度興趣。而這些產品的誕生,亦少不了國際上的科技合作。『科學無國界』這句話,雖然時常聽見,但是肯定大家仍是似懂非懂。霍博士亦與同學們分享了自己對國際關係的理解,更鼓勵學生多看國際新聞及雜誌。正如學者應該有瞭解國際間的關係,擴大世界視野,從而追求科學真理更需要超越國家,因它是造福全人類的偉大事業。

從科學的力量,講到科技的應用,再到國際視野內的科技與創新——相信對科技有進一步瞭解的「新苗」們,必定能夠從中獲得啓發,開始夢想,成爲未來科學界的主人翁!